幼年家境清寒,國中輟學後,即前往高雄習藝木雕,他滿具才情的藝術細胞,及充滿信心的幹勁苦修孤寂,也能從枯竭的心靈迸出生命的火花,迎向未來。
在高雄那段日子,他專攻宮廷寺廟造型與雕刻技法,達十年之久,之後轉往故鄉嘉義從事神像雕刻,在雕刻上的技巧運用而言,他常用感覺去揣摩大師意境,可以說是採擷融合各家之法,取其之長,作自我生命的詮釋,前後六、七年的光景在穩定中求發展。木雕作品中,可以看到多樣化的雕刻風格,而雕刻作品,透過刀斧傳情,直接道出了他所探求的內心世界。從廟宇宮殿雕刻轉折到個人藝術的創作深深的體會到從事雕刻工作不僅僅是工作而已,必須專心投入貫注精神,讓作品呈現生命力。
民國八十一年在雕刻生涯中再度邁前一大步,他選擇擁有豐富木雕文化的三義鄉求發展,成立「聖和藝品館」,他以生活中可知可感的實物,做為他創作的素材,諸如天然觀音、人物等,使觀賞者很容易了解他情思所在,而引起大眾共鳴。
在他學習過程中,不拘泥因循傳統,反倒帶給自己一份自由揮灑的空間,不落入傳統巢臼,形成清新自然的風貌,在在使人感受到他創作過程中,勤奮學習、勇於突破、無怨無悔的力量。掌握心靈的需要,體認創作美感的真諦,而選擇這一項永不退縮的工作,對他對社會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業。
雕刻生捱一路順遂事業發達,於88年成立<聖和藝品>門市部,再創事業高峰.惟事業總有起伏,90年代大環境改變了,木雕市場萎縮,木雕業嚴重受到嚴重衝擊,為此改弦更張,成立加工廠一方面生產聚寶瓶.一方面替人代工,此種因勢而行的做法,讓他安然渡過經濟不景氣的危機,篤信佛教極為虔誠對南無妙法蓮華經研究頗深,對工作他為創作忙祿,閒暇之餘探詢佛教奧秘,尋求那份心靈的恬靜,對名與利蔡獻堂本持一切「隨緣」,反而更能在創作中找尋到自我的靈感。 營業項目:龍、觀音、人物、天然雕刻、寺廟雕刻、天然奇木桌椅.聚寶瓶。